文明是基层治理的灵魂,创新是破解难题的密钥。即日起,本报推出“基层治理中的文明密码”系列报道,从文明实践站里的协商共治到移风易俗催生的乡风文明,从志愿者身影织就的服务网络到陈规陋习的观念革新这些我省各地以精神文明建设激活基层治理效能的生动实践,既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注脚,更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河南方案”。
在洛阳市涧西区重庆路街道二社区,一张张小板凳架起干群连心桥,一个个党建共建项目编织出幸福生活网。
“咱这老房子没有阳台,没地方晒被子,这个老大难问题能解决就好了。”在一次“恳谈会”上,居民张建新的发言引发了共鸣。
面对居民的各种诉求,社区党委创新推出“小板凳协商机制”,将议事桌搬到楼栋间、凉亭下,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参与治理决策。
每周三上午,“邻里智囊团”、社区网格员、党员骨干、邻长和居民代表一起,围绕小区环境、设施维护、邻里纠纷等话题展开讨论。
有居民曾提出希望增设便民理发点,社区通过资源清单对接辖区理发店,最终在小区内设立“邻里理发铺”,固定每周一上午为老年人免费理发。
2020年7月至今,通过100余场“小板凳恳谈会”,JN江南网址社区收集到239条居民需求,JN江南网址催生了“分时停车”“共享晾晒”“便民小推车”“认领一方绿植”等金点子。
“像共享晾晒就解决了居民晒被子难题。”居民赵冬花说,“小板凳虽小,却能把大家的心拢在一起。”
如今,社区党委打造的“小板凳微课堂”已开展148场,党员志愿者用方言俚语解读政策法规;“小板凳连心站”设立97个服务项目,家电维修、法律咨询等民生服务触手可及。
在重二社区和平院小区,一排排绿植牌引人注目,“邻长守护人”“小区党支部守护人”的字样见证着一段特殊缘分。
“我们把居民需求清单和单位资源清单精准匹配,这种一对一结对模式累计解决民生痛点问题135个。”社区党委书记李亚娟拿出项目台账介绍,西城供电分公司认领了党建“六心”工程,涧西移动公司解决了3号街坊两个老旧小区的智能大门安装,新里程医院的医生每月到“邻里诊室”坐诊。
社区推出的“共邻成长伙伴”已累计开展服务活动376场,“共邻成长伙伴”也发展壮大到29家,党建共建项目让居民收获了贴心服务,也让企业有机会了解到群众的真实需求。社区与“共邻成长伙伴”实现了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近5年来,以“小板凳+”群众议事机制和“共邻成长伙伴”为抓手,这个拥有17个老旧小区、1.6万余名居民的基层社区,将基层治理的触角延伸至每个单元楼栋,让老旧小区焕发出文明新活力。
“接下来,我们将深化积分制管理,探索共邻成长伙伴的友情积分与党员、居民、三自组织志愿积分双向联动,让共建成果更可持续。”李亚娟说。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治理”,从“旁观者”到“主人翁”,这座老工业区里的基层社区,正在用“微治理”汇聚“大文明”,书写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精彩答卷。
重二社区通过构建“党建+微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治理创新:一是建立“小板凳协商机制”,以100余场恳谈会为载体,形成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精准对接居民诉求,孵化出分时停车、共享晾晒等239项便民举措;二是打造“共邻成长伙伴”,联合29家企业单位组建服务联盟,通过党建共建实施135个民生项目,提供376场专业服务;三是创新“积分激励制度”,推行志愿服务双向积分机制,实现共建成果可持续发展;四是培育“微治理共同体”,通过邻长守护人、小区党支部等载体,推动1.6万名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治理参与者。这种“需求导向、多元协同、积分赋能”的治理模式,使老旧社区焕发文明新活力,形成党建引领下的基层善治新格局。(河南日报记者 陈学桦 吉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