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中国区)体育官方网站
新闻资讯

王淑清:小巷深处有大爱JN江南官网

2025-04-15 21:34:07 [返回列表]

  扎根基层二十三载,王淑清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带领各族群众携手奋进,将一个边疆民族地区曾经落后的社区打造成为全国闻名的民族团结进步样板社区,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全国模范小巷总理”“中国好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各级各类荣誉100余项。

王淑清:小巷深处有大爱JN江南官网(图1)

  2000年,延吉市开启“社区”时代,次年,延吉市北山街道设立丹英社区,组建领导班子。然而,仅一年有余,社区因种种原因更换了5任负责人。

  “家不能一日无主”。不少熟识王淑清的人极力举荐她,说她见多识广,还热心肠,于是街道领导专程登门邀请她。JN江南注册活多、钱少、不讨好……王淑清犹豫再三,最终还是答应了:“试试吧,先干3个月,干得不好,你们就换人!”

  万事开头难。那时的丹英社区可谓一穷二白,基础设施差到极点,3名班子成员肩负管理辖区2700多户居民的重担。为了尽快解决社区“脏乱差”,王淑清决定先从修缮道路抓起,不成想很多居民不想出钱。为保证工程顺利开工,她以个人名义给施工队打下了人生第一张欠条,此后又因社区改造、惠及民生等事项打了60多张欠条。

王淑清:小巷深处有大爱JN江南官网(图2)

  磨“破”了嘴、跑“断”了腿、欠了一债,换来修路铺路、清理垃圾、拆除违建相继实施……社区一件件疑难杂症在王淑清这里逐一得到解决,这让她慢慢在各族群众心中站稳了脚跟。

  担任丹英社区书记20余年来,王淑清始终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居民有需要,她随叫随到,社区里各族居民、不分男女老少都爱叫她“王妈妈”。如今,丹英社区在她的带领下,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家庭”日益壮大,汉族、朝鲜族、回族、满族、藏族、瑶族、锡伯族、景颇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居民在这里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先后夺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社区“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桂冠。

  “不分民族,而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王淑清简单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丹英社区从“一穷二白”到“两夺桂冠”的“逆袭”秘诀。

  丹英社区六成以上均为朝鲜族居民,20多年前,部分朝鲜族老人对汉语不熟悉。

  语言不通,就无法了解并满足这些老人的需求。上任以后,王淑清很快意识到这一问题。于是勤学苦练,仅用短短3个月就能说得一口流利的朝鲜语,拉近了与朝鲜族老人的情感距离。也是从那时起,王淑清认识到语言的重要作用,开始在社区常态化开展“邻居节”“社区音乐会”“趣味运动会”等各项活动,JN江南注册引导社区各族群众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各族居民在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联系越来越紧密、感情越来越深厚。

王淑清:小巷深处有大爱JN江南官网(图3)

  近年来,边疆地区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不断增多,特殊群体的生活和心理问题,成了社区工作的“头痛事”。王淑清建立起“蒲公英之家”,组织开展“代理亲人”志愿服务项目,将驻军部队官兵与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辖区30余名空巢老人和70余名留守儿童找到了“代理亲人”。

  这一想法起源于2007年的“留守儿童之家”。当时,王淑清在社区散步,发现很多留守孩子由老人领着,见着女人就喊妈妈,见着男人就喊爸爸,特别招人怜爱。经排查,当时丹英社区共有39名留守儿童。为了给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丹英社区与驻街的边防、消防、董存瑞部队等单位展开合作,从社会上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兵爸爸”负责带孩子去野外登山、游玩、陶冶情操、形塑品格,“代理妈妈”帮孩子换洗衣服、理发、做饭,“代理哥哥姐姐”与留守儿童聊天,为其辅导功课。

王淑清:小巷深处有大爱JN江南官网(图4)

  转眼23年,当年的39名留守儿童早已长大成人,王淑清不仅将社区“留守儿童之家”升级成为“蒲公英之家”,培养了很多很多给人以温暖和关爱的“代理亲人”,还将目光聚焦到不同民族老年人身上,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开展“助老工程一条街”、“黄丝带”、“居家养老服务”等一系列养老服务活动,动员辖区内93家药店、理发店、干洗店和超市等,为各民族空巢老人提供无偿或低偿的日常需求服务,形成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的和谐氛围。

王淑清:小巷深处有大爱JN江南官网(图5)

  多年来,丹英社区先后与7支驻地部队达成共建协议,每逢节日都组织社区的“阿妈妮”到部队举办联欢会,冬天帮助腌制各种朝鲜族咸菜;战士退伍,她也会带上当地各族群众到部队开欢送会。同时,驻地官兵们也积极参加清洁家园、养老助残、扶贫助学等志愿服务活动,丹英社区成为了名副其实相亲相爱的大家庭。

  眼下,丹英社区的各个角落一天比一天热闹起来。社区活动室里,老人们忙着唱歌跳舞掷柶戏;“家门口”的长椅上,居民三五成群怡然自得唠家常;“口袋公园”里,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追逐嬉戏,不亦乐乎,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在这里得到了最鲜活的体现和最有力的印证。

王淑清:小巷深处有大爱JN江南官网(图6)

  2024年新春伊始,延边州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共四同”互嵌式示范社区动员部署会召开,要求总结提炼、复制推广丹英社区经验,以“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和“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为主要内容,在全州打造10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共四同”互嵌式示范社区。

  从全市基层治理“老大难”到两夺民族团结进步全国桂冠,再到成为全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典范,丹英社区在王淑清的带领下,攀上一个又一个新高度,靠的是什么?

  “紧跟党的领导,用平台来推动,靠党员去带动!”丹英社区党委书记王淑清介绍说,丹英社区在街道和社区党委的带领下,广泛凝聚党员干部和驻街单位的力量,搭建服务、议事、活动等平台,既围着群众转、带着群众干,也帮着群众办、解决群众盼,社区各族居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处成了亲密无间的一家人。

王淑清:小巷深处有大爱JN江南官网(图7)

  丹英社区85岁的汉族老人高淑春和朝鲜族老人金胜淑相识于社区组织的一场结对活动。热心肠的高淑春得知金胜淑身体不好、行动不便、儿女常年不在身边后,便经常到金胜淑家串门,没事儿陪她唠唠嗑、家里有啥好吃的都想着给她送去一份、水电欠费了帮忙缴费……天长日久,金胜淑主动把工资卡交给高淑春管理,“远亲不如近邻”,用在这两位跨越民族、血缘的老姐妹之间再恰当不过。

  2018年,金胜淑去世了。不久后,小区里新搬来了又一位朝鲜族老人张松今,在高淑春的陪伴下,迅速适应了新家。在朝夕相处中,高淑春与张松今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结对帮扶的纽带又在这两位老人身上传递了下去。如今,社区里到处都有她们搀扶而行、相互陪伴的身影。

  行走在丹英社区大街小巷,三位老人之间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各族群众手足相亲、互帮互助的鲜活事例不胜枚举。

王淑清:小巷深处有大爱JN江南官网(图8)

  2024年初,王淑清应辖区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拓展阵地需要,又将社区老旧闲置了3年的“蒲公英之家”打造成“红石榴之家”,为各族群众和青少年沉浸式体验、互动式交流,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模式,增强爱党、JN江南注册爱国、爱家乡热情提供了智慧支撑和阵地保障,居民交口称赞。

  如今,丹英社区在王淑清的带领下,各族居民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在生活上相互帮助、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相互借鉴、习俗上相互尊重、情感上相互亲近,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社区成立了全国首个“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成为首批吉林省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工程示范试点、首批延边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全州唯一社区层面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中心。社区党委集体创作的《中华民族一家亲》歌曲,在大街小巷里广为流传,已成为社区居民心中的“主旋律”。(延吉市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