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天晴,城关区团结新村社区的居民德央就会和几个朋友沿着拉鲁湿地周边的道路散步。她笑着告诉记者:“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特别适合老年人健身,只要一有空我们就会来这边转转。”
一直以来,湿地以多种生态功能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气候调节器。拉鲁湿地是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被誉为的“大氧吧”,有“之肺”“天然氧吧”之称。以它为代表的湿地保护在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站在构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高度,强力推动湿地保护、功能恢复、生态补偿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全区共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5处、国家湿地公园22处,玛旁雍错、麦地卡、色林错、扎日南木错4处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拉鲁、拉妥、班公错3处湿地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已发布22处自治区级重要湿地名录。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国家湿地公园、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和自治区级重要湿地等多种方式的湿地保护体系逐步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明确提出,国家加强青藏高原湿地保护修复,增强湿地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提升湿地固碳能力。
法令行则国治。为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西藏积极落实落地国家部署,先后颁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湿地认定和名录管理办法(试行)》等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提供了法治保障。
自然保护地“一区一法”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玛旁雍错、麦地卡、色林错等7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以及紫曲河、雅尼、嘎朗、朱拉河等4处国家湿地公园都出台了详细的管理办法。
除建立湿地保护制度的“四梁八柱”,JN江南app我区还实行专人专管。专门设立湿地管护员,专职负责湿地巡逻保护工作。针对农牧民湿地生态管护员开展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恢复项目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通过技术培训和技能学习,管护员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根据全国湿地资源第二次调查结果,西藏单块湿地面积8公顷以上的湿地面积652.9万公顷,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5.3%。
在西藏,有水有树的地方,必有林卡。小微湿地,是建设林卡的理想场所。像南尼乡这种小微湿地的开发,就取得了良好效果,百姓增收的同时,又改变之前脏乱无人管的局面。
走进日喀则康马县南尼栖塘生态园,水草丰茂,一顶顶涂绘了民族样式和现代化的帐篷有序分布。“夏季前来租林卡的群众,供不应求。”康马县南尼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陈善伟告诉记者,生态园依傍日喀则“母亲河”年楚河源头而建,除林卡外,生态园内还有动物岛、足球场、台球室、儿童游乐设施等。2023年,生态园实现经营性收入56万元,为群众分红10万元。“在这个较偏远的村级生态园,能做到这一步是非常了不起的。”陈善伟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湿地资源精心打造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游,正成为我区“大手笔”泼墨绘就乡村新图景。湿地逐步形成集观光、康养、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全域旅游新模式,生态价值正在显现。
西藏依托国家湿地公园、各级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湿地自然教育。
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工作人员,经常为学生与市民开展生动多样的科普自然教育课,让前来参与自然教育活动的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深刻体验到了湿地的魅力。
各市地林草局组织开展多形式的专题宣传活动,设置宣传点发放湿地保护宣传资料,向农牧民群众宣讲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自治区林草局多次牵头开展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保护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湿地资源执法力度,不断提高农牧民群众的保护意识和法治意识,合力保护和激发湿地的生态价值。
在雅尼国家湿地公园,记者见到来自广西的游客蔡欢,“没想到林芝有这么一片丰富湿地,令我惊喜,我要去湿地里拍越冬鸟类。”他说。与蔡欢不同的是,在争相“打卡”留影的人群中,林芝市林芝镇立定村村民白玛乔也在拍照,与游客不同,她拍的是动物行踪、植被状况,防止非法盗捕、违规采砂。作为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管护员白玛乔对雅尼湿地公园变化看在眼里。“简而言之就是四个字——天翻地覆”。立定村靠近雅尼国家湿地公园。过去,这一带植被稀疏,雨季过后,随着水位下降,黄沙飞扬。“青稞田就在雅江边,忙活一会儿,头发、鼻孔里都是沙子。”白玛乔回忆道。
近年来,我区实施了雅尼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开展了湿地公园管理站、生态监测系统、景观栈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雅尼湿地植被恢复面积1839亩,大大改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
近年来,《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项目、中央财政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自治区生态效益补偿资金3.18亿元,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等工程项目25项。
近年来,西藏通过实施湿地保护补偿项目,聘请管护员开展重要湿地禁牧休牧等工作,既加大对沼泽、湖泊、河流等自然湿地管护力度,又实现农牧民增收。越来越多的“白玛乔”在保护生态中增加了收入,吃上了“生态饭”、走上了致富路。
湿地资源丰富、湿地景观独特、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得到了良好保护,西藏实现了城乡人民共享优良湿地生态空间的美好愿景。